《当下的力量》读后感

开门见山,对我感触最大的几点有: 1.重新认识“有意识”与“无意识”。 很多时候我认为自己是有意识的,但其实是随着思维游走。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我就是由着自己不开心,认同了自己的痛苦与不快乐。曾经,我坚定地认为所有的痛苦都是构成我的一部分,如果我抛弃了这些痛苦,也就是抛弃了过去的那部分自己。但正因如此,我无法从痛苦中解放出来。 2.重新认识“过去”与“未来”。 接上条,然而,这个过去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当下,过去是过去的当下,未来是未来的当下。 3.使用自己的意识,来阻止自己的无意识思考。 我每时每刻脑子里都有很多想法,或是缅怀过去,或是忧虑未来,各种脑中小剧场,以致于变成了强迫性思考——我甚至没办法让自己停下来。“我不能停止思考,我天生就是一个思考者”,“脑子越用越灵”等话语,都让我对“思考”这件事产生了高度的自我认同。 但书里提到了另外一种观点:“你的大脑只是一个工具。它是被用来处理特殊任务的,当这个任务完成时,你就让它处于休止状态”。思维并不都是有益的,作为一个经常强迫性思考,无意识思考的人,我深受其害,这种思考对我来说是一种消耗,一种能量的流失。因此我决定按照书里所说,来阻止这种思考。 这种消耗的状态类似于焦虑,就是脑子里有千百件自己想做、该做的事情,却无法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当下自己就能完成的事情上。 具体要怎么做呢?当我意识到自己在胡思乱想时,我就要立刻打断它。并不需要做出打断的动作,只需要观察自己在想什么就可以了。非要用语言来表达的话,我会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小人,她总是想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于是她经常会弄一些情景小剧场,不停地思考,激发一些恐惧,焦虑,喜悦等情绪来让我注意到她。但我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总是被她打扰。这个时候我就专注地看她在搞什么花样,不是顺从她的方式思考,而是观察她。往往她会偃旗息鼓,安静下来。 放一些书中的摘抄在这里,时时回顾。这本书一定会反复阅读,和《秘密》一起。 思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反抗或消除情绪上的痛苦,这也是思维活动如此之多的原因。然而思维也只能暂时地将痛苦掩盖住。实际上,思维越是努力去摆脱这种痛苦,痛苦就会越深。思维永远不会找到解决方案,它也不会让你找到解决方案,因为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有种既是当事人又是法官的意思) 把你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到当下这一刻,把你先前在时间内流连并短暂地访问当下时刻的做法改为关注当下时刻,只在必要时简单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 当你与思维认同时,你就陷入了时间的陷阱:你会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之中。这样你的心思会完全被过去和未来占据,而不愿意接纳当下时刻,并容许它存在。过去可以赋予你一个身份,而未来代表了解脱的希望或任何一种形式的满足,因此你会强迫性地认同它们,但实际上这两者都是幻象。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无法让你感受到喜悦、自在和轻松,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改变你正在做的事情,你需要改变的是你做事的方式。(有点像斯多葛哲学诶,果然伟大的思想都是相通的) 任何时候当你意识到你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时,你就已经进入了当下。 你是否有应该做但现在又没有做的事情呢?如果有,请现在就开始做吧。或者,你就完全接受你此刻的消极、懒惰或被动,如果这是你的选择的话。请充分地享受它,请尽可能地懒惰吧。如果你完全进入这种状态并变得有意识,你将会很快从这种状态中脱身。 这并不是说你不需要再去欣赏、享受开心或美好的事情或情况,而是说不要通过它们去寻找一些它们不能给予的东西——身份认同、永恒和满足的感觉,这是挫折和痛苦的成因。如果人们都开悟了,并不再通过事物来寻求她们的身份,整个广告业和消费社会就会瓦解。你越是用这种方式去寻找幸福,它就会越多地逃避你。外界的事物不会永远地满足你的需求,它们只会暂时地和表面上地满足你。

April 2, 2023 · 1 min

我从《悉达多》中学到的——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最近要搬家,早上去市役所办理转出手续。我家离市役所是很远的,走路要一个多小时。我可以选择走路,骑自行车,或者走反方向去另一个车站再坐一路电车去市役所车站,下车后再走一段路。我毫不犹豫就边走边跑向我的目的地。 为什么喜欢走路呢?我想我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和自己相处。骑车的时候,我脑里子大多都是路况和路线图,走路却不同,可以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经常是脑子里狂风暴雨,脚下呼呼生风,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哪怕是很远的路,只要我迈开双脚,就会到达。 前几天和妈妈聊天,妈妈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呢?”,我不想安定下来,也无法想象在一个地方呆那么多年,那我人生的其它可能性就全都消失不见。我的头脑里蹦出千百个想法,我忽地生出焦虑——要是,要怎么样才能去澳大利亚呢?一边想一边在心里换算要存多少钱。我想我并不坚定。因为坚定的时候,我是不会怀疑自己的,不会想其它的可能性。如果去澳大利亚就像我决定不婚不育那样坚定就好了,最后我这样想。 妈妈总说我“不识ju”,我也不知道方言里面这个ju到底要怎么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意思,我觉得还可以更直白些翻译成“你别给脸不要脸”!我物质方面倒也挺知足的,但精神方面“欲壑难填”。比起锦衣玉食来说,我更羡慕有钱人可以受到的教育。有时候我真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有时候又觉得自己真厉害,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在找到自己成为自己这条路上,我从没停下过,我突然想,我会不会就像《悉达多》里面的乔文达一样,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的“道”,也没有“悟”呢? 倘若“悟”一定要入世的话,那我一定是开悟不了了。我永远也不会让自己堕落,不会和男人做爱,不会去赌,不会去骗人。但我也想开悟,想明确坚定地知道自己的路,根据吸引力法则,只要我坚定相信我会找到,我就会找到。重要的是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还有去体验,亲近大自然。 “知识可以被分享,但智慧不能,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所以要去自己意会,不可去书中求答案,而要在现世中自己找答案。我一直在做相反的事情。或许有一天,我在现实世界里经历得足够多了,那条路就会破开屏障展现在我的眼前吧!在那之后,我才会安定下来。

April 2, 2023 · 1 min

除夕夜——最近的一些思考

明明最初建这个网站是想用作技术博客的,结果一篇有价值的博客也没写,反而隐隐有沦为我的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产物聚居地的趋势。主要是代码块太难看了,我还没开始研究好用的插件(借口)!回归主题,这可是新年的第一篇“反思”!契机就是——几个小时前,我的好朋友(暂且用A来指代)说她今年要结婚了。 说起来就有点热泪盈眶情难自矜,A对我来说是很特殊的存在,我甚至可以说,高中时代我就这么一个好朋友,不过她还有另一个好朋友,我们三个人经常一起玩。我忘记了我们是怎么熟识的,只记得后来我们共同担任某学科课代表,经常一起跑办公室和收发试卷。还有就是A带我入坑耽美和家教,我们经常一起去书店,因为我花了50块(大概)送给她一个火影里面的周边,还有给她带妈妈做的小烤饼,她就连着请我去她家吃了好多次饭,多到我都数不清。其实这个有没有因果关系我也不知道,一开始我也奇怪怎么老请我吃饭啊,搞得我妈也说,你怎么天天去她家蹭饭啊,但也没有多想。后来她说“请这么多次也差不多了”类似的话,好像是要还我人情。我那个时候就傻乎乎的,只是单纯送周边想让她开心,之后想起来,确实当时50块钱的东西还是略显沉重了吧。 脱腐脱宅之后,回想我当初入坑耽美与动漫的经历,我不由得问自己:我是真的喜欢这些,还是为了和她有共同语言呢?很难有定论吧,但我确确实实会为了和对方拉近关系,去培养对方的爱好。这么看来,以前的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坚定独立有自我的人。而这一切,就在某时某刻改变了,或许就是我女权觉醒的时刻。 在我的眼里,A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很活泼,运动很好,放学后有时像只风风火火的猴子。而我高中就是突然从农村进入县城,一切都很不安,很局促,感觉自己哪里都不自在。她坐在敞开门的校车上对我打招呼,我也会追着校车跑过去跟她挥手。但我当时犹豫自己要不要跑过去,因为放学后人来人往,我感到难为情,跑着会被其她同学看到吧,真是如芒在背。(这就是我青春期的烦恼吗?) 大学每次放假回家,我们三个都会聚一聚。聊的内容也不记得了,只有加了很多美颜的照片还留在相册里。这样算起来,高中毕业之后,七年多的时间,我可以说对她的生活一无所知。去了不同的城市,学习不同的专业,毕业选择不同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和她的频繁沟通,逢年过节才会问候一下彼此的现状。 最好的朋友——嗯,其实只要我单方面认为我们最好就可以了。很多个瞬间,我会认为某个人是我的好朋友,但说到最好,那便只有特定的一两个人了,还需得是在特定的时期,比方说,高中最好的朋友,大学最好的朋友。时间节点就这样被划分开来,和A的距离是七年,和B的距离是三年,而且这些距离还会不断不断延长。 我和A说自己不会结婚,她也说了自己的想法:需要一段稳定的关系,需要有人提供情绪支持,生病或者低谷期不至于感到孤独和绝望。我却想,为什么前面二十年都自己走过来了,现在突然需要另外的人来支撑自己呢?难道真的是因为生活给我们的副本升级了吗?仅仅是这样吗?那我之前下副本积累的经验和奖励呢,不就是拿来在新的高难度副本里回血用的吗?就算是稳定关系,一定得是和男的吗?这些我都有自己的答案且坚定不移,可我怎么也问不出口,仿佛这些问题就是来找茬和吵架的。 人与人之间有很大不同。之前和妈妈聊天,她说就算人家不尊重她,她也和和气气的,要把大家改造好,走在同一条路上,因为大家是相亲相爱一家人。我才不会这样,不尊重我的人,我就当众揭他的短,让他下不来台,不尊重我的人凭什么让我尊重?我要走我自己的路,他们不和我一路又怎样,只要我走在自己的路上,就会遇到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人,我们有共鸣,我们可以成为朋友,甚至是“家人”。 我说因为我一直走在正确的路上。妈妈不屑道,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路是正确的呢,谁引得你走这条道儿呢?当然是我内心的指引,如果我都不相信自己的路是正确的,那它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呢?这一刻,我无比坚定,无比相信自己。或许从我剪寸头的那一天开始,我就变得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和想法了。 没能把自己想说的都写出来,就这样吧,表达能力是需要慢慢复健的。不管是技术博客还是生活反思,写了总是比没写要好。

January 21, 2023 · 1 min

新年旅行

这几天我真的晕车吐惨了,吃啥吐啥,不吃不吐,晕车药也不管用。 对我来说,坐车就像一个杯具(此处有双关hhh)。 里面没有水或只有很少水的时候,前后左右摇晃也不会溢出来。 装了很多东西的时候剧烈摇晃我就直接yue出来了,特别是司机师傅放飞自我的时候。 轻微摇晃则全程保持恶心感。 高山之行 第一天 乘电车🚎至松本,后转巴士🚌,等车的时候,看到好多印度/越南人也在等车,感觉日本的越南人比中国人多。 一整天没进食,虽然巴士在盘山公路上七拐八拐,我还是顺利到达。到了住宿地,哇,真的,梦中情房——厨房很大,带客厅,豪华浴室!要是能租到这样的房子,简直太幸福了。(你!租!不!起!) 晚上去丸明吃了烤牛肉,A5牛肉真的好嫩好好吃,配上酱汁可以化在嘴里。(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自己对美食的描述能力如此匮乏,哭了哭了。) 第二天 逛早市。突然就忘了早市的名字,在早市买了点吃的——烤牛肉串,牛肉饼,牛肉米饼🍘。看到很多当地的饰品,吉祥物,小挂件,出于实用主义,我啥都没买。 高山市很小,一上午就走完了。参观了一家大宅院,博物馆等。我兴趣不是很高,不过走走停停消磨时间也不错。 下午休息,晚上又吃了另外一家的烤肉。此次出行真是大饱口福,这家的辣白菜也好吃!可能做法独特吧,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辣白菜和黄瓜! 第三天 泡温泉。出发去新穗高温泉,大巴上,在打开塑料袋的前一秒,我直接吐了出来,没有接住,吐在了地上。用湿巾清理了大部分,下车时司机说他来搞,实在是尴尬。返程的时候,时刻抓紧塑料袋,果不其然,又把午饭吐了。 到了目的地,坐缆车。算是我第一次坐缆车吧,之前只坐过摩天轮🎡。感觉很平淡,还以为是很刺激的那种。高处可以看到雪山和松树🌲,树上落满了雪,应当叫雪松了。圣诞树🎄也是松树吧,不过有雪的树才更有气氛。 下午去泡温泉,三个人包一个汤只要2000块——还可以,是个大汤。温度42℃,泡着泡着就感觉热起来,身上都变成粉红色了。温泉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下面的石头,水每时每刻都在流动。源泉是98℃,又加上流动的冰水,这样来调整温泉的温度。 晚上去吃了牛肉盖饭。应该也不叫这个名字,不过给我的感觉就是盖饭啦!是家正宗的日本店,有豆腐还有沙拉🥗和味增汤,确实好吃😋。 桥本之行 第四天 返程。退房,去巴士中心。离发车还有近三个小时,但是没办法,必须在11点之前退房,于是十点多就带着行李出来了。同行的朋友把行李寄存在巴士中心,然后提议去咖啡店坐一下,等待发车。 说起来,一起旅行我啥作用也没有,去哪里玩去哪里吃都是X提议的,感觉自己好废物。路也记不住,完全不是出来玩的type。只能在一次一次的旅行中积攒经验吧。 其次是我出行焦虑还很严重, 以前换乘的时候,有四五个小时的空挡,我就会在车站干坐着等发车。也不会想寄存行李去其他地方坐坐,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心疼钱吧。就像这次,500日元的寄存费如果我独自旅行肯定是不会花的,总是觉得这个钱没必要啊,可以省下来呀。去店里坐坐也心疼钱,不过工作之后还好,学生时候真舍不得。 到了桥本就和X分开了,我去L家里住几天。三个人住在一起还是挤。L家离车站,便利店🏪,商场都好近啊——羡慕ing。晚上吃了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大概是随便填了点零食。 第五天 跨年。帮L看了一下sql 的问题,只解决了一部分。 晚上和几个朋友在町田吃海底捞。我人生中第一次吃海底捞竟然是在日本嗷!唉,感觉自己国内的时候错过了好多东西。 第六天 新年快乐! 去商场买了一个日历📅和一个量杯。帮L解决了sql的问题,顺便尝试了L一直登不上去的网站,竟然登上去了。 L说了好多感谢和夸赞的话——可我觉得自己没那么厉害啦,只是运气好,查到了能用的代码。拿他人的夸奖当作事实,确实容易飘,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好了。不过还是希望自己能坦诚一点,减少这种受之有愧的心态,多点自信💜。 中午L做了好吃的日本豆腐和酸辣土豆丝。 晚上L做了石锅拌饭。 第七天 回家。中午吃了米线。下午坐车回自己家了,新干线是真的快,两个小时直接到车站,再走半小时就回到我的小窝了。虽然L家确实很棒,不过自己家才有安全感,更放松一点。 结语 这次旅行就这样结束啦,其实桥本行完全是换了个地方家里蹲2333,不过也掌握了一些情报。还是很有收获哒!

January 2, 2021 · 1 min

关于人生选择的一个想法

首先是平行宇宙理论,在这亿亿万万的平行空间中,有无数个我,有的早逝,有的庸碌一生,也有的功成名就…… 我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使我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上。当然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些自有人帮他披荆斩棘,有些只能单打独斗,还有的运气极好,生来就被放在了一条康庄大道上。 每条路都有一个终点,不是以生命结束为终止,而是以世俗的成功为标准。有些人还没走到终点就死了,有的人走了一段又原路返回去寻找其他的路。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的经验也可以用在其他路上,使他在另一条路上走得更快。还有的人这条路走走,那条路走走,这样的话永远也到不了终点。路与路之间并没有什么好坏高低之分,只是看你走得够不够远。每个人的天赋,技能,运气就可能决定了在这条路上走得顺不顺。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一条路上浪费了太多时间的话,再换一条路,距离终点就更远了。其实也不能这么说,还有运气的存在,或许抄近路,或许搭上了其他人的顺风车。 一心一意卯足劲儿朝着一条路一直走,走个十年,也能走到世俗的成功终点。然而很难把全部的时间拿来日夜兼程地赶路,人总是还要生活。

December 23, 2020 · 1 min